做國際新聞這一行,難免需要對地理常識有基本的了解。所以小編在辦公桌上放了個地球儀,沒事就轉著玩玩,結果發(fā)現一個問題,就是歐洲部分的國家太擁擠太密集,有些很熟悉國家,比如荷蘭和瑞士,在球面上都只真的只有鼻屎那么大,而歐洲“大國”英法德意西,也只不過只有指甲蓋大小。與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和澳大利亞六個國土超級大國占了大幅球面的情況構成了有鮮明的對比,而像盧森堡這樣真正的袖珍國家,就只能是一個點了。因此,小編盤算了一下,究竟該買個多大的新地球儀,才能基本完美地勾勒出歐洲的山河輪廓和政區(qū)劃分,結果發(fā)現這樣的地球儀至少要有一米直徑才夠。雖然這樣的地球儀如果求助萬能的淘寶,并不是不能買到,但是因此被送貨上門的快遞員問候全家親戚,卻也是在所難免。 事實上,全球領土前六大國,其國土面積就都已經超過了除俄羅斯之外其他所有歐洲國家之和。而就在這個范圍內,居然還分成了42個國家,對于對自己國家廣袤的國土習以為常,且時時因此而感到自豪的天朝人來說,這是很難理解的。甚至,一百年前出使歐洲的清朝使節(jié)薛福成,在周游了歐洲各國之后也不由得犯迷糊:為何人口土地只有大清帝國一兩個行省那么多的英吉利和法蘭西等國,就能夠把偌大的東方泥腳巨人打得滿地找牙?如果這些國家全都合為一體,該有多逆天的戰(zhàn)斗力? 不過,歐洲大陸變成一個統一的大帝國這一大家可能又期待,又有些害怕的狀況,并沒有發(fā)生。相反,20世紀上半葉,歐洲各個“小國”之間爆發(fā)了兩場自相殘殺的大戰(zhàn),終于,在歐洲元氣大傷之后,其文明中心的地位再也不保,之前被歐洲國家爭來爭去的國際盟主頭銜,被來自大西洋彼岸的國新巨人山姆大叔一把搶去,并牢牢地坐在了自己屁股底下。所以,歐州小國之間,也不得不在新的國際壓力下抱團求生,搞出了“歐盟”這么一個“超國家”的架構,來試圖成為全球一極。 初步來看,這在形式上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比如,歐盟有著自己的官方版“國旗”,也就是藍天下圍成一圈的12顆金星。與美國國旗上一顆星代表一個州不同,歐盟旗幟上的12顆星只是個吉利數字,雖然目前歐盟成員國數量已經增加到了29個,但是星星還是原來那十二顆。同時,歐盟還有著自己的國歌,曲調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也就是大家更加熟悉的《歡樂頌》,據說非正式的拉丁語版歌詞頭兩句是:Est Europa nunc unita et unita maneat...意思就是:歐羅巴已經團結起來,并且會永遠團結下去……但從深層次來看,這終究只是一個很美好的愿景,事實上,在歐洲部分國家剛剛試驗了共享的貨幣體系,并試圖以此過渡到更深層次的國家間經濟政治資源整合,來為最終組建“歐羅巴合眾國”鋪平道路之時,一場席卷南歐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就凸顯了歐洲經濟政治一體化的根基,事實上有多么不牢固。在各國經濟、文化、政治差異仍然巨大的情況下,急于求成加息一體化,或許只會欲速則不達。 年初,希臘官員曾經向歐盟提出變相訛詐,稱如果來自歐盟的援助款無法及時到位,那么希臘外交部門就會無節(jié)操地濫發(fā)歐盟申根簽證,讓包括ISIS恐怖分子在內的各路非法移民通過該股領土作為跳板,來最終禍害歐盟中那些更加富有的鄰居們。雖說這話當時是半恐嚇加半開玩笑性質的,并沒有太多人真的當一回事,但是時隔半年,這番話卻居然真的一語成讖了。雖然希臘并沒有真的去濫發(fā)申根簽證,但是大批來自中東的非法移民還是喊著“我們要活命”的口號,拼盡全力登上了希臘的土地,然后再在申根協定的掩護下,在沒有有效邊境防護的歐洲大地上肆意橫行。而現在,歐盟29國領導人還在繼續(xù)開會,為源源不斷涌入的中東“難民”該如何處置大傷腦筋;蛟S,許多人已經都開始對“歐洲一體化”所造成的這一意外后果感到無奈和懊悔。 事實上,縱觀歷史可以發(fā)現,在羅馬帝國崩潰以后,從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到后來的法蘭克查理曼大帝,再到十字軍東征時代的巴巴羅薩大帝,以及后來的路易十四、拿破侖,最后到普魯士皇帝威廉二世和戰(zhàn)爭狂人希特勒,試圖并嘗試重新統一歐洲大陸的“能人志士”幾乎是前赴后繼,但無一取得成功,雖然他們中有不少離最后的成功也確實已經不遠。歸根到底,原因在于,中世紀歐洲實行的是層層分封的封建等級制,在這種制度下,鄉(xiāng)民只知道有領主,不知道有國家,而所謂的“國王”也只是大貴族之一,并不像東方的“天子”那樣擁有號令天下的無上權力。于是,在這種架構之下,中世紀德國和意大利的土地上曾經遍布著數百個迷你城邦。在現在從地球儀上看德國和意大利,已經覺得這兩個國家夠小了的情況下,可以想象如果這樣一個國家再分成100多個小邦,會是什么樣?但這正是在歷史上長期存在著的狀況,統一的民族國家只是19世紀后期才最終成型的新事物而已,在歷史上并不是常態(tài)。而從僥幸存活至今的一些“袖珍”國家,如盧森堡、列支敦士登、圣馬力諾和安道爾的狀況,仍可窺出當年歐洲的政治生態(tài)。所以,格林童話里會有那么多的公主和王子,并不奇怪,因為當年一個邦國可能也就幾千上萬民眾,當個公主,也并不比當村長家的大小姐高貴多少…… 而之所以歐洲能夠如此支離破碎,還是要怪他們寫的文字。當年希臘人借鑒并改進了中東腓尼基人發(fā)明的拼音字母系統,并在此后由羅馬人進一步發(fā)揚光大,這意味著大家不需要再去學習繁瑣的象形文字,而是只需簡單學習就可以寫出自己想說的話,這對于文化而言是一大進步,但卻也使得方言的差異不斷積累記錄了下來,日長事久,新的民族就被不斷分化出來,這和漢字文化圈能夠長期統一,并在分裂后很快重新統一的狀況大大不同。 但更要命的問題在于,在地球儀的歐洲部分已經快要擠不下的情況下,歐洲的國家數量還有越變越多的趨勢……20年前,一度不可一世的蘇聯帝國突然就解體成了15個國家,而后,原本面積只有天朝江浙兩省之和的南斯拉夫,也在經歷了好幾場一地雞毛的內戰(zhàn)之后,解體成了現在的6個國家,同時,原先的捷克斯洛伐克則“和平分裂”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國。追溯得更早的話,奧匈帝國解體成了中東歐一系列的民族國家,愛爾蘭脫離大英帝國自立門戶,北歐兄弟們也在理清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各種糾纏之后,形成了現在北歐“十字旗五國”的最終格局……但這還遠不是最終結局。 這周末,加泰羅尼亞地區(qū)民眾又將高喊著“加泰羅尼亞不是西班牙”的口號上街,為自己的未來投下一票,如果一切順利,該地區(qū)的獨立公投會在18個月內重新;而雖然去年的公投以失敗告終,但是在蘇格蘭民族黨于今年的大選中大獲全勝后,獨立派可能隨時卷土重來。而在歐洲的一些其他地區(qū),比如法國的科西嘉和德國的巴伐利亞等地,要求地區(qū)獨立的呼聲也是時有傳聞。更為著名的是,作為歐洲心臟的所在國,比利時國內兩大的關系一直勢如水火,法語區(qū)和荷蘭語區(qū)的矛盾,已經使得這部本來就只有兩個北京那么大的名副其實的小國面臨進一步裂解的風險。而諷刺的是,當年在1830年時,比利時本身也就是這么從當時的荷蘭王國分離出來的。 雖然,歐盟最高執(zhí)行當局對區(qū)域內成員國鬧分裂的狀況,總體上是持全面否定態(tài)度,并且一再強調,一旦通過公投獨立出來,這些新國家將不再被承認為歐盟和歐元區(qū)的成員國,需要重新提起繁瑣的入盟申請程序。但是在歐債危機過后,歐盟和歐元區(qū)成員資格早已沒有之前那么吃香,所以這樣的恐嚇也已經無法嚇退那些死硬派的獨立分子;蛟S,大家在有生之年看到歐洲政治版圖進一步碎片化,恐怕也不是太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正如蘇格蘭獨立分子所說的:蘇格蘭通過公投脫離英國,和英國通過公投脫離歐盟,又有什么本質不同呢?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guī)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